新闻回顾
香港BIM之歌的出炉:正能量满满,港文化在线。
[链接登录后可见]
BIM孤勇者视频:BIMer内心的呼喊
[链接登录后可见]
原欧特克中国公司高管辞职#李邵建离职创业:
[链接登录后可见]
欧特克传说中的Forma:八字没一撇,图软用DDSCAD来战
[链接登录后可见]
讲座:顾磊博士讲水立方的结构设计
[链接登录后可见]
爆料:CCDI的借BIM上市之路梦想的失落
[链接登录后可见]
BIMer状态
- 工作量大:
- 建模:模型繁琐,面面俱到
- 现场服务
- 工程量清单
- 碰撞检查
- BIM可视化
- 风险:模型出错造成损失,有被追责的风险。
- 社会认可度低:从业者大都不是设计师,在设计师面前不硬气,在甲方面前更是如此,在上级面前自不必说。
- 自身业务局限:模型建完,模型复用性是零,不能发掘更多价值,只是把效果图和图纸升级了一下,价值有限。
应对策略
社会竞争变成内卷,三个出路。
- 躺平:需要背景实力
- 跨界或者离开:危机中找到出路
- 适应内卷:你卷我更卷,看谁更会卷
如何破局
- 社会普及
- 讲究策略
- 提前介入
- 培训团队
- 培训甲方,学会用模型
- 选择平台,一模多用
避坑指南
- 不给人画饼,拿BIM忽悠甲方的老板,是玩坏BIM的源头。
- 加强BIM学习,发掘更多价值点,顺手就干了事情要多干
- 加入专业团队,学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。
- 规划职业方向,把BIM当做职业技能,而不是职业。
BIM的未来
科技的发展会变换着样式再现,如同衣服换季,会一直升级,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。BIM发展的典型:AC的虚拟建筑+Eastman的建筑描述系统=BIM。
什么时候BIM变成刚需,就是BIM变现的时候,在刚需之前,你只能让你做的BIM能服务于刚需,比如工具化应用,让你的工作因BIM而提质增效,或者按要求提供BIM成果,做BIM劳工。
BIM观察
工具化
工具化是基本,解放人类双手,人间才有值得,是人类的梦想,ACAD的基本命令就是此类用途。
智能化
智能化是计算机程序化的本能,人类让计算机拥有学习能力,IT业最终让人类摆脱重复性劳动。
观点
新技术是信仰,喜欢就一直坚持,有个说法我很认同:BIM实施,10%是技术问题,90%是社会学问题,翻模的路子本身无协同,BIM价值大打折扣。
先工具化,有价值才有普及化,普及化才会促进交流,模型复用性才会多,才会促进开发和平台化,就像现在的OA平台,要真正提质增效,让企业得到好处,而不是只是干好了你的工作本身。BIM是所有人的事,而不是一个BIMer的事情,行业的变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。